<button id="gaobd"></button>

<p id="gaobd"></p>

<strike id="gaobd"><dfn id="gaobd"><strike id="gaobd"></strike></dfn></strike>

<button id="gaobd"><xmp id="gaobd">

<strike id="gaobd"><dfn id="gaobd"><track id="gaobd"></track></dfn></strike>

電話HOTLINE

136-2991-7628

熱門關鍵詞:雕塑系列 假山假樹 陶粒古磚 泥塑作品 亮化工程 護欄系列

關于我們

ABOUT US

聯系我們

聯系人:吳先生

手機:13629917628

QQ: 1475288688

郵箱:1475288688@qq.com

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南湖西路15號

新聞資訊

克孜爾石窟

* 來源: 騰訊網 * 作者: admin * 發表時間: 2022-02-22 11:15:00 * 瀏覽: 30


克孜爾石窟谷西區外景

絲綢之路上的克孜爾石窟

作者: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徐永明

古龜茲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首站,也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古絲路文明雙向交流的重要樞紐,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的搖籃”。佛教作為古龜茲地區的主流宗教,在這一地區流行了一千多年。

克孜爾石窟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境內,地處天山南麓、蔥嶺以東,介于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現存洞窟349個,壁畫近10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跡,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

其表現了從公元3到公元9世紀佛教藝術在龜茲地區的杰出創造和高度成就,是西域地區現存最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洞窟類型最齊備、影響廣泛的佛教石窟寺遺存。

它以獨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畫風格,明顯揭示出佛教經西域地區向東傳播的歷史軌跡,以及在傳播過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過程,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

其從不同側面展示了這一時期內龜茲佛教文化的產生、發展、繁盛和衰落過程,也為特定的歷史進程、文化傳統、宗教藝術、民族民俗、音樂舞蹈的發展與演變提供了豐富的證據。

尤其是壁畫的獨創性和多樣性,成為龜茲藝術的突出成就之一, 具有歷史的和審美的突出普遍價值,曾對新疆以東的河西、隴右、中原及中亞佛教石窟藝術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是“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突出普遍價值。

1961年3月,克孜爾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克孜爾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個重要遺產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使這座承載世界文明,在佛教傳播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的千年古寺,展示在世界面前。下面我們從克孜爾石窟所表現的佛教思想、建筑、雕塑、繪畫、樂舞、服飾和民俗等幾個方面進行分別介紹。

第8窟 主室前壁 飛天

第8窟 主室劵頂 菱格故事畫

佛教思想

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以摩羯陀為中心大力推行佛教,范圍遠及巴基斯坦、中亞地區等。公元前后,佛教由印度傳入龜茲地區,至公元3-4世紀,已在龜茲非常盛行,開窟造寺活動頻繁。

克孜爾石窟遺存是龜茲佛教的歷史見證,展現了由絲綢之路的宗教交流而引發的佛教石窟寺這一源自印度的寺廟形式在西域的傳播。

克孜爾石窟反映了小乘說一切有部“唯禮釋迦”的佛教思想,此派的基本教義是“三世實有”和“法體恒有”。講究通過出世四度的修行,進入灰身滅智的涅槃境界。此外,石窟壁畫中也有反映法藏部思想和大乘佛教的內容。

第38窟 后甬道 涅槃圖

大小乘佛教的激蕩是克孜爾石窟壁畫的一個顯著特征??俗螤柺弑诋嬛谐錆M了歌頌贊美佛陀的內容,如對同時代六位外道哲學家的降服以及表現全身交替出水火的神變像??邇纫材苷业酱蟪朔鸾痰嫩欅E,尤其是那更為神奇的化現千佛的景象,證明了大乘思想在古龜茲的流傳。

第14窟 主室劵頂 大光明王始發道心

石窟建筑

克孜爾石窟包括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龕窟、異形窟洞窟類型及由上述洞窟類型組合形成的多種洞窟組合形式。其中,最具特點的是中心柱窟和大像窟。

第8窟 洞窟形制 中心柱窟

中心柱式的“龜茲型窟”是克孜爾石窟形制方面的最大特色和創新,代表有第8窟、 17窟、38 窟等 60 余個洞窟。這種洞窟系在石窟中央鑿出一方形柱體,象征著佛塔,主體正面開龕,內置佛像。柱體前面的主室空間較大,頂呈縱券式;前面的前室或前廊多已塌毀無存。柱體另外三面也與外墻壁間形成供禮佛右旋的行道。

該類型的石窟源于印度以塔為中心的“支提窟”,印度最早的塔廟窟誕生于大約公元前2世紀,塔廟窟禮拜的核心為一座佛塔。在馬蹄形的塔廟窟中,洞窟后端放置覆缽形佛塔。信徒禮拜時需穿過長長的通道,向右按順時針方向繞塔巡禮。

龜茲人一方面保留其原有特點,即把佛塔作為禮拜的中心;另一方面,又融合克孜爾當地砂巖的結構特點和中亞游牧民族的喪葬習俗及佛像崇拜興起的現狀,在中心柱上開龕,放置佛像,使其具有了佛塔和佛像崇拜雙重功用,并使中心塔與窟頂相接,又起到支撐柱作用;同時區分出洞窟前后室,形成了印度所沒有的中心柱式石窟,也稱“龜茲型窟”。該種形制的石窟東傳并顯著影響了河西地區的敦煌石窟、中原地區的龍門石窟、云岡石窟中早期的洞窟形制。

大像窟也是禮拜用窟。一般無前室,只有主室、后室和中心柱部分??俗螤柎笙窨呤鞘澜缤惗纯咧鞋F存開鑿年代最早者。以47窟為代表的6 處石窟內置有大型立佛,佛像均在10 米以上,稱為“大像窟”。這種在開鑿大像窟并在洞窟內雕塑大佛的傳統對新疆以東地區石窟的開鑿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有可能影響了蔥嶺以西阿富汗等地區。

雕塑藝術

石窟是佛教藝術的綜合體,由石窟建筑、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組合而成??俗螤柺叩袼?,主要以彩繪泥塑、木雕、石雕等藝術形式來表現佛、菩薩、天人等佛教內容,與石窟建筑和壁畫融為一體,烘托出清凈、莊嚴的宗教氛圍。在藝術表現與風格上以本土和中原藝術為基礎,融合犍陀羅、笈多及薩珊波斯藝術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龜茲雕塑藝術風格,曾對我國河西地區及中原佛教造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1窟 出土文物 泥塑彩繪佛頭像

由于諸多歷史因素,目前包括克孜爾石窟在內的整個龜茲石窟群遺存下來的雕塑較少,主要是彩繪泥塑、也有少量木雕。如1907年~1914年間德國探險隊掠走的彩繪泥塑頭像、人面像身塑像、木雕伎樂和木雕立佛等(這些作品目前藏于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克孜爾石窟寺又陸續發現一些殘破的泥塑頭像,在克孜爾石窟新1號窟右甬道外側壁則發現了一軀立像下部,后室發現一頭部已損、軀干尚存的涅槃像,196窟后室前壁龕內則發現有石蕊像等等。

第77窟 后室右甬道 泥塑彩繪菩薩頭像

新1窟 后室正壁 泥塑彩繪涅槃佛像

壁畫藝術

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現存最早、影響廣泛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遺址,其壁畫藝術的形成與發展路徑,基于兩大因素:一是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蘊,二是以包容的姿態對外來文化進行兼收并蓄與融合??俗螤柺弑诋嫳容^多的受到犍陀羅、秣菟羅、笈多佛教藝術,以及波斯文化的影響。同時,中原文化的影響也很深刻。

第118窟 主室劵頂 伎樂天人

第8窟 右甬道外側壁 龜茲供養人

在克孜爾早期(公元3-4世紀)壁畫中人物形象具有明顯的西來印記,尤其是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公元5世紀人物造型風格近似印度秣菟羅藝術;公元6-7世紀壁畫人體造型曲線即“三屈法式”的增強,顯示出印度笈多佛教藝術風格的影響;壁畫中還出現了中原地區漢代以來所流行的不同紋飾,以及波斯薩珊王朝流行的聯珠紋飾等。

這些外來影響,客觀的反映了以佛教藝術為載體,絲綢之路上多種繪畫風格在龜茲地區進行交匯、融合,并創造形成了獨特的龜茲藝術模式,極大地影響了新疆以東,河西,以及中原地區佛教美術的發展。

第175窟 主室正壁 金剛力士

第17窟 主室劵頂 菱格本生故事畫

第114窟 主室劵頂 菱格本生故事畫

第17窟 主室劵頂 薩薄燃臂引路

第27窟 主室前壁 聞法天人

龜茲樂舞藝術

眾多的樂舞形象構成了克孜爾石窟壁畫的獨特魅力,尤其是那絢麗的天宮伎樂圖,眾天神站在天宮欄楯之間,奏樂起舞,贊美佛陀。壁畫反映的樂器類型十分豐富,匯集了來自印度、中亞、西亞、中原及龜茲本地的樂器。

克孜爾石窟壁畫中出現的樂器體系有:弦鳴樂器、氣鳴樂器和打擊樂器。弦鳴樂器有弓形箜篌、豎箜篌、五弦琵琶、曲頸琵琶、阮咸、曲頸阮咸和里拉;打擊樂器有長筒形鼓、鼗鼓(雞婁鼓)、腰鼓、毛員鼓、達臘鼓、鈴和銅鈸;氣鳴樂器有長笛、橫吹、排簫、篳篥和貝。無聲的石窟壁畫卻演奏出了華麗的絲路音樂之篇章。壁畫中也充滿了許多妙曼的舞姿,常見于因緣故事、佛傳故事、天宮伎樂等場景之中。

第38窟 主室左側壁 天宮伎樂

第77窟 左甬道劵頂 舞帛人

克孜爾石窟中的舞蹈與箜篌、羌笛、橫吹、琵琶等樂器,隨著絲綢之路藝術交流東傳至中原地區,不僅流行一時,而且被納入宮廷雅樂,成為正統音樂。中原漢地的樂舞也隨著佛教藝術回傳西域??俗螤柺弑诋嬛械臉肺栊蜗笈c中原文獻記載的東西樂舞文化的交流相印證,見證了絲綢之路上音樂、舞蹈藝術的傳播和互動。

龜茲民俗與服飾

克孜爾石窟石窟壁畫中繪制了許多反映當時龜茲民眾生產和生活的場面,如犁地、牛耕、制陶和毛驢、駱駝馱運的情景,以及眾多著龜茲服飾的供養人和普通勞動者形象,使我們對古代龜茲社會生活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第38窟 主室劵頂 薩薄燃臂引路

第189窟 主室前壁 龜茲供養人

考古發現,龜茲早期居民已開始利用石制品裝扮自己、美化生活。在發掘的石器制品中,還發現一件石紡輪,它的問世,無疑向我們揭示著龜茲紡織業的誕生。兩漢時期,匈奴曾雄極一時,一度占據龜茲。漢與西域時通時絕,但是漢與西域人民的關系始終保持親密和友好,龜茲國“樂漢衣服制度”就是絕好的證明。這一時期的龜茲服裝盡管受到中原漢民族的影響,但是卻始終以當地民族服裝形式為主。

第171窟 后甬道右側壁 善愛乾闥婆及其眷屬

結 語

克孜爾石窟作為絲綢之路承載世界文明,以及多元文化融合交匯、佛教傳播進程不可替代的歷史典范,歷經千載,雖然滿目蒼桑與斑駁,但其跨民族、跨文化的包容性與兼收并蓄的多元化創造,依然當之無愧地成為造福人類文明和文化藝術發展承前啟后的搖籃。讓我們一起共同致力于保護、傳承、弘揚這一人類杰出文化遺產的偉業。

《中國石窟藝術——克孜爾》

定價:320.00元

文博圈上新價:224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赫色爾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俗螤柺哂?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er;">4個石窟區,正式編號的石窟有236個,保存著1萬多平方米的壁畫,為古代龜茲國的文化遺存。

本書收錄了近兩百幅克孜爾石窟的精美圖片,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藝術背景,令人駐足良久,令人浮想聯翩。

《中國石窟藝術》

47.6元起

點擊小程序購買

購買《中國石窟藝術》全六套

贈送壁畫高清大圖一套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浏览器

<button id="gaobd"></button>

<p id="gaobd"></p>

<strike id="gaobd"><dfn id="gaobd"><strike id="gaobd"></strike></dfn></strike>

<button id="gaobd"><xmp id="gaobd">

<strike id="gaobd"><dfn id="gaobd"><track id="gaobd"></track></dfn></strike>